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 >  我的世界 我的世界

「论心不论事」和「论事不论心」

冬寂 2022-12-29 09:58:29 【我的世界】 604人已围观

有两句鸡汤文你可能早就听过,出自清代王永彬的《围炉夜话》:「淫字论事不论心,论心千古无完人;孝字论心不论事,论事万年无孝子。」你要细品,会觉得其中有点问题。

第一句容易理解,毕竟连孔子都「未见好德如好色者」。但是第二句,为什么“孝”就可以论心不论事呢?如果有个人明明对父母很不好,可是他说他内心是孝顺的,这难道就行了吗?

到底什么情况应该「论心」,什么情况应该「论事」,我们有时会觉得挺奇怪。你犯了错误,有时候别人会说“你是好心办了坏事,可以原谅”,但有时候又怎么解释都不行,别人就只看结果。

社会上一些礼仪,什么对长辈和领导要用敬称、特别讲究座次的安排之类,你可能觉得没有意义。为什么结婚非得大办特办,铺张浪费呢?如果两个人是真爱,领个证在一起生活不就行了吗?

有时候我们最在意的是意图,有时候我们又只看行动。其中的区别到底在哪?


博弈论非常讲协调。「博弈」,听起来是斗争,实际上绝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寻求合作。而合作需要协调。执法要粗暴,就是非0即1的信号最有利于执法者之间的协调。这一讲要说的是信号的另一个性质:共享程度。


你偶然看到某领导在性骚扰一个女员工。那个女员工明显很不高兴,但是她并没有大声抗议,当时也没有别人在场。那么请问,你会向组织举报那个领导吗?

霍夫曼和约耶里说,我们对一件事的信念,可以分为几个层次。

你知道一个事儿,这只能算「一阶信念(first order belief)」。一阶信念无法协调。别人没看见。如果那个女员工也不敢承认,你的举报不但无效,而且会给自己招惹麻烦。

* 二阶信念,则是不但你知道,而且你知道「别人也知道」。

* 三阶信念是你知道「别人知道你知道」;

* 四阶信念是你知道别人知道你知道别人知道;

* ……

* 一直到最高的「共有知识(common knowledge)」。

而这个洞见在于,只有形成了比较高阶的信念,才能协调。说白了就是得有人跟你一起看见,你们才好发起惩罚。

这就解释了为什么“淫字论事不论心”。古代是个熟人社会,家家户户抬头不见低头见。如果两个男女发生不正当关系,就会不但影响两家内部的和谐,而且可能导致两个大家族爆发冲突。不正当男女关系是对公共利益的侵犯,所以需要公共的监督和惩罚。既然是公共的惩罚,就需要公共协调,就需要高阶的信念,就必须有过硬的证据才行。

对比之下,孝不孝顺父母,则是自己家的事。你可以找各种借口,说不是我不想给我爸妈改善生活条件,实在是我能力有限、太穷了 —— 别人也就接受了,犯不上跟你较劲。

论心还是论事,跟事情本身的性质没关系,纯粹是是否需要协调的问题。

如果是不需要协调的事,你完全可以充分考虑对方的内心意图。朋友不小心办了坏事,但因为你了解他,你不会责怪他。上次你搬家想让小刘帮忙,他等到很晚才回微信,说“不好意思啊,没看到你的信息,你现在是搬完了吗?没搬完我可以来。”当然你已经搬完了。你没有过硬的证据,但你完全可以推测出小刘这人不值得深交。对这样的事情你怎么判断都可以,因为不需要跟人协调。

而对于需要协调的事,内心意图就没用了。有个真实的故事。美国联邦调查局一个特工卧底到纽约市的黑手党犯罪家族。特工跟组织里一个叫桑尼的人成了好朋友,从桑尼身上打开了突破口。而桑尼自始至终都不知情。后来特工身份被揭穿,黑手党老板下令杀死了桑尼,还砍掉他两只手。

那你说如果当时有人站出来帮桑尼说话,说桑尼对社团忠心耿耿,他是真不知情啊!有用吗?没用。也许你了解桑尼,组织里其他人可不了解。造成损失就得接受惩罚杀一儆百,这里论事不论心。

协调需要高阶信念。理解这一点,你就能理解很多事情。

该论事的时候,就一定要做得光明正大,越多人看到越好。这就是各种仪式和礼仪的底层逻辑。

结婚必须把所有亲友都叫到一起搞个典礼,就是要做个见证,证明你们的婚姻关系是受到法律保护、社区认证的。新领导上台总要弄个加冕仪式,越盛大越庄重越好,让这个事实不可否认,让领导的权威无可争议。这些也是我们在第二讲说的「给名分」。

有时候只有两方的局面也需要协调。像我们前面讲鹰鸽博弈,谁是鹰谁是鸽,双方都要做出一些姿态来给出明确信号,避免冲突。这就是为什么该用敬语的时候要用敬语,正式晚宴得注重座次。先明确大家到底是尊卑关系还是平等关系,才知道接下来哪些笑话可以讲哪些不能讲。

两个中学生打架了,老师调解完还让他俩弄个和好仪式,在全班同学面前握手,就好像结婚一样。即便两人心里再不服,这个仪式也有巨大效果,以后真不好意思再打了。

为什么受到伤害的一方一定要让对方明确认错、公开道歉?因为道歉有公告天下的仪式感。哪怕你只说了一句“我错了”,世人对你们这段关系的看法也会立即定性,形成明确的协调。

如果这件事需要确定感,高调才能给人确定感。而如果你想留点缓冲余地,就必须低调。

该论心的时候,就要尽量低调,避免让人形成高阶信念。但你可以给人一个低阶信念。

敌对双方谈判,有时候会避免直接见面,先找个中间人传话。比如美国总鼓吹自己「从来不跟恐怖分子谈判」,可是美国人质被抓了也得想办法捞人啊。美国往往会通过中间人去谈条件。这样不但给自己留下又不翻脸又能讨价还价的余地,而且还可以不承认有过谈判。

再比如你想给下属安排一个任务,你可能会说的很委婉:“如果你能做这个,就太好了。”听着就好像是个建议。这么做的好处是他能领会到这件事需要做、他可以做(一阶信念),而他又不会认为你是在让他做(二阶信念),于是你们双方的关系可以保持融洽。

有人想贿赂警察,他不会直接跟警察说我要贿赂你,而是说“你看我们能不能做点什么,来解决这个问题?”警察有想法,双方再谈;警察要是拒绝或者第三方看见了,你其实什么都没说过。

低阶信念有个更日常的应用,叫做「可推诿性」。只要没有形成高阶信念,不管是什么借口,你都可以用来推诿。
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实验是这样的。实验室里摆着两台电视机在放电影,每台电视机前有两个相邻的座位,一共四个座位。其中一个座位上坐着一个残疾人。进实验室之前,实验人员告诉受试者,说你进去找个座位看,完了跟我们谈谈你对电影有什么意见 —— 但实验人员真正想知道的,是受试者会坐在哪个座位上。

你可能不太愿意坐在那个残疾人旁边。但是你不想表现出来。

实验发现,如果那两台电视机放的是同一部电影,有3/4的人会选择坐在残疾人旁边。但如果两台电视放的是不同的电影,就有3/4的人选择不坐残疾人旁边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

原理是如果两台电视放的是同样的电影,就意味着这四个座位是一样的,你不坐残疾人旁边就会被人认为是故意不跟残疾人坐一起。而如果这两台电视放的是不一样的电影,你不做残疾人旁边就有了借口:我只是想看另一部电影!

这就是借口的作用。你不可能谴责那个看另一部电影的人,也许人家就是想看另一部电影。一个小小的、潜在的借口就足以改变人的行为和对行为的态度。

还有人做实验,到大街上找人给慈善项目捐款。如果你只是立个牌子站在那里等着人来,你就收不到多少捐款。但如果你拦着路人挨个问“你愿不愿意给这个慈善项目捐款”,你就会收到更多捐款。为什么?因为路人可以假装没看到你的牌子,但是被问到就少了一个借口。

所以有些所谓会办事儿的人,如果明知道有人会在这几天请求他帮忙,他会故意躲着那个人,让对方找不到他。因为他知道一旦见面就别无选择,而只要不见面,他永远可以找到借口说那两天恰好不在。

再引申一步,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「不作为」比故意做坏事值得原谅。你乱扔垃圾,所有人都会指责你。但如果你路过一个地方,看见地上有垃圾,你没有去捡 —— 别人就不好指责你,因为你可能在赶时间、或者干脆没看见。

有人说「沉默就是帮凶」。这其实很有道理,但沉默是论心,帮凶是论事。在实际操作中,在博弈的视野中,沉默和帮凶是很不一样的。


你猜谁最善于玩这一套?政客。

以色列和哈马斯一直在加沙地带打仗。哈马斯用常规方法打不过以色列,就故意把军事仓库放在密集的居民区,用平民做盾牌,给以色列制造道德难题。结果以色列没客气直接打,的确造成了一些平民伤亡。那你说对这个事儿,是谴责哈马斯的人多,还是谴责以色列的人多?

答案是谴责哈马斯的人多。哈马斯搞人盾是主动的,是直接把自己的老百姓当屏障用,全世界的正经军队没有这么干的,它无法推诿。但以色列可以推诿。为了保护以色列人民我必须打击哈马斯的军事目标,至于说目标周围有平民,那是我也不愿意看到的……

你不需要做到完全不受道德谴责。你只要确保国际社会不能对你进行有协调的惩罚就好。

最后再说一个连我都不敢相信的例子。

1942年,一艘叫"斯特鲁马号”的游艇(MV Struma)上载满了犹太难民,停靠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港口。这艘船本来想去巴勒斯坦。英国当时正需要阿拉伯人的石油,不愿意因为犹太移民的事儿得罪阿拉伯人,就禁止这艘船去巴勒斯坦。土耳其也不愿意管这些难民,不让他们上岸。后来英国指示土耳其,把斯特鲁马号连人带船拖到了公海上。

[Photo believed to show Struma in port in Istanbul, 1942]

当时苏联有个公开的规矩,说凡是从土耳其出来开到公海的船只,哪怕是民用船,也要击沉。这是因为土耳其曾经给德国提供金属铬,而铬是制造武器的战略物资。

结果苏联潜艇真的击沉了斯特鲁马号。船上781个犹太难民和10个船员,只有1人生还 。

你想想这个事。苏联的规矩是明确的。英国和土耳其肯定知道那个规矩,但他们还是把船拖到公海上。英国国内舆论大哗 —— 但是国际社会很难追责。两国政府完全可以说真没想到、或者真不知道苏联真的会打……

在霍夫曼和约耶里看来,这就是一起成功的借刀杀人。

有些事大可虑之于心,有些事必须宣之于口。仪式和礼仪,暗示和明说,意图还是行动,蹩脚的借口为什么真能逃避联合的制裁……这里面的讲究太多了。

这些讲究既不是为了致敬传统,也不是文人的附庸风雅。这是真刀真枪的博弈,是精巧的算计。所以千万不要说什么我不在乎表面文章 —— 你可能直愣愣地闯了祸,还以为做个实在人很了不起。



很赞哦! ( 12 )

站点信息

  • 建站时间:2020-08-10
  • 文章统计100篇文章
  • 标签管理标签云
  • 统计数据百度统计
  • 微信公众号:扫描二维码,关注我